清明节就要到了,追思故人的愁绪,也总在这时更加挥之不去,我们总要在祭扫的仪式感中,去寄托那份哀思。也正是一直以来沿袭的传统习俗,让“树葬、海葬”等生态环保方式,在推行多年之后,仍备受冷落。
生态葬推行多年 冷落依旧
3月26号,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这棵点缀着鲜花的绿树,成为市民袁兵的最后归宿。去年5月,年仅21岁的袁兵,在一场交通意外中不幸离世。
这种树葬方式,既符合“入土为安”的习惯,也更加节地环保。不过,袁兵的家人为此曾饱遭受质疑。“多少人骂我们,意思好像我们作为长辈的残忍,(树葬后)什么都没有了,只要看到这一棵树就行了,(思念)人不要在嘴上,永远在心里就行,面子上做给别人看的。”
据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陵园就推出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多种生态殡葬方式,而且葬礼费用全免,民政部门也会给予逝者家属相应补贴,但几年下来,几乎无人问津。
传统观念束缚是主因
说起生态葬,壁葬是最早开始实施的一种少占地的生态殡葬方式。如今,这样的方式,已经逐步被常州市民认可,其实,它在推行之初,也面临过一样的尴尬。
最近这段时间,到常州烈士陵园祭奠先人的市民络绎不绝。1993年开始,这里就开始推出壁陵安葬,以助推常州的殡葬改革工作,节约土地资源。截至目前,园区已经有壁陵位置18000多个。
每到清明,总能看到有些地方又开始销售天价墓地的新闻。相比之下,壁陵的价位从1000多到5000多不等,占地更少的树葬、草地葬、海葬,更是在殡葬礼仪上基本免费,民政部门还会给予家属相应补贴。
政策鼓励 让思念更纯净
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市民采用少占地甚至不占地的生态化方式安葬,应该说,生态葬是未来的方向。在采访中,虽然大家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但总体来说,对文明的殡葬方式表示认同。
今年,我市将在4月11号,组织到上海举行第11次海葬活动,目前已经有60多组人员报名,人数远超往届。
据统计,我市自2005年推出海葬以来,至今已经有284位逝者以茫茫大海为归处。为大力推行海葬,并方便后人祭奠亲属,去年,我市在常州龙城古园建立了全省首个大型海葬纪念广场,此外,除了免除海葬的基本费用外,还将给予逝者家属每例2000元的补贴。
从2013年开始,我市民政部门就陆续推行了一系列绿色生态惠民殡葬政策,仅2015年,受益人数就超过一万例,全市免补总金额达1500多万元。目前,我市市区已经确定了4个墓园为生态葬示范点,并致力于在全市所有公墓都建设生态葬区域。
市民政局副局长杨继洪表示:“在全市范围内,对老的墓区进行改造提升,去年改造了7家,整个补贴资金是290万块钱,(今后)整个经营公墓,包括公益性公墓,从生态方面发展,不再追求大而宽的墓葬,生态殡葬一个就是整个环境的改造、环境的优化,第二个就是文明的礼仪,也节约土地、造福人民。”
今年,部分陵园招募了爱心大使,深入社区宣传绿色殡葬理念,还开展网上祭扫服务,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后续的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