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彤
今年5月15至22日,我这名来到市侨联工作一年有余的新人有幸参加了省侨联在侨乡广东举办的第六期全省侨联干部培训班。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通过培训以及在侨乡学习生活的点滴却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深。
首先,学习内容都是很有用的。这期培训班动静结合的教学安排非常科学合理,为此极大地调动和牢牢抓住了大家的求知欲望,深受学员欢迎。在五个专题教学中既有中国侨联乔卫副主席对中共中央20号文件精神以及侨联工作“两个拓展”的详细解读和全面思考,也有侨乡从事侨联工作几十年的行家里手丰富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的亲身传授;既有对海内外侨情与侨务工作的认识研究,也有专家学者对当今改革所面临挑战与应对的透彻分析。这些无疑都为我今后做好侨联工作给予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工作启迪。而在现场教学中组织参观的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五邑华侨博物馆、台山第一中学和开平碉楼、丸美集团不仅让我加深了对华侨历史、侨资企业创业情况的了解,还让我更加增添了对广大侨胞这一特殊群体的敬爱之意。
其次,所见所闻都是很感动的。一踏进侨乡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海外侨胞之拳拳爱国心、浓浓桑梓情。本期培训班的主要教学任务安排在广东江门。无论是走进江门五邑大学还是台山一中,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各个建筑物上平时难得一见的名称:“马兰芳大楼、五友大楼、十友楼、香港江门商会楼”等等。当时,我还不经意地跟同事说:只知道梅兰芳、马步芳,马兰芳是谁。在五邑大学张国雄副校长的授课中我找到了答案。马兰芳只是心系家乡回来捐赠助学的广大侨胞中的一人!学校所有建筑物上这些与众不同的标识是在平静地告诉我们,它们是由哪些侨胞捐赠建设的。特别是在参观五邑华侨博物馆时,看到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页页斑驳的书信,一件件普通的器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原来在今天很多人眼中无比光鲜的“华侨”这个群体的产生竟然是当年国人缺衣少食、流离失所的生活所迫;这个群体的背后竟然是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苦难罄书。华侨历史分明就是侨胞的血泪史、奋斗史和爱国史。就是这么一群群远离家乡与亲人,在异国他乡开采矿山、修建铁路中受苦受难、流血流汗的“契约华工”平时省吃俭用,回到家乡却一掷千金,捐献出自己的血汗钱建起了百年名校台山一中。有的侨胞甚至为了支持祖国的民族解放不惜卖掉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筹集革命经费。改革开放后,江门的华侨们又发起倡议,并且没要政府投入一分钱,捐款新建了江门五邑大学这所综合性地方大学。这种壮举真是让人感动得难以言表!我为自己能从事侨联工作,有机会为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可敬的群体服务而感到高兴。
最后,大家相处是真情实意的。本期培训班有着来自全省各地的侨联干部47人,其中不乏像我这样的侨联新手,但也有已经从事侨联工作多年的老兵;有省市区侨联专职干部,也有街道乡镇基层兼职同志。在培训期间大家除了共同上课学习,吃住行也在一起,相互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在与大家的相处中我感受到了这期培训班工作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各位学员相互间的真诚友情。在培训期间,大家在交流中谈及最多的话题是侨联工作。当我无意间听到盐城侨联同志表扬我们溧阳市侨联工作做的好时,心中无比自豪;当我分享到淮安市侨联周翔主席把中共中央20号文件精神已具体落实到工作之中的喜悦时,感觉我们常州侨联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加努力;当雨中有同学主动为你撑起遮伞时,心里除了温暖就是感动!短短七天,我从中不仅收获了业务知识,学习了大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还结识了许多新友、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和友谊。培训结束时,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相互告别,并相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后一定保持经常联系和交流。我们大家要携手共进,一起担负责任、做好侨联工作。
(作者为常州市侨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