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涛
中吴网讯又到了新米上市的时候。城里人都在惦记着新米的香糯,却也为越来越高的买米成本而感叹:吃饭也这么贵啊!而此时,常州传统农业重镇--奔牛镇贺家村村委主任冯康却记下了一段并不让人兴奋的秋收经历。
33岁的冯康在奔牛镇贺家村分管农业。秋收前,冯康下地帮着参与了家里的一次农活抢收。这一次的经历,让冯康有了一种与平时数字总结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下雨在地里抢稻子,确实心里触动到了,老百姓种地太苦了,现在在地里种田的都是像我母亲一样年纪大的老人了。一年到头付出这么多,具体能得到多少收益呢?”
村里像冯康这个年纪的人,除了小时候看到家人做一些农活外,已经很少接触农田了。那次雨中下地抢收,让冯康亲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回到家,他仔仔细细替母亲算了一下种田的投入与产出,并记录在了自己的网络空间。
水稻成本:
机插:250元;
机收:80元;
防病虫害药水:8次计150元(今年最便宜14元一次,最贵21元一次);
肥料:200元(复合肥、碳铵、尿素);
放水员工资:25元;
水费:60元。
计:765元。
小麦成本:
盖麦:50元;
机收:60元;
治草药水:18元;
肥料:150元;
麦种25斤、浸种药水:60元 (如自留麦种为30元)。
计:363元。
成本总计:1128元(人工未计算)。
收入:水稻亩产1200斤,1.40元每斤,计1680元;小麦600斤,1元一斤,计600元;粮食直补106元。
合计2386元。
冯康家里的4亩地,基本上由母亲一人打理。按照冯康算的这笔账,母亲在农田里忙了一年,一亩地到手的毛利只有1258元,如果算上各种人工费用,最后就只剩下758元了。
一次抢收的经历,让冯康更加体会到母亲种地的不容易。但冯康的母亲毛金凤还觉得,儿子能帮自己干点田里的活,已经很不错了。
“我儿子蛮勤劳的,早晨起来赤脚就到地里去了,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毛金凤除了忙活田里,还要忙活家里。冯康的父亲冯继生正在家门口晒场上晒稻谷,他常年在南京打工,只有到农忙的时候,才请几天假回家帮忙,冯继生也知道老伴一个人在家里忙农活很辛苦。
“不辛苦哪来钱呀!在农村来讲,只有家庭妇女起早摸黑了。”
冯继生在外打工一年大概能赚到三万多块钱,而在家里忙农活的毛金凤,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加上今年地里丰收增产,粮食连经济作物加起来也就万把块钱。冯继生觉得,真还不如到外面去做小工。
如果没有这几年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倾斜,种田的收入要更加少。但即使这样,冯家老两口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最后的农田。
“我们要种到种不动为止。”
从收入来讲,种粮的收入在冯家全部收入中只能算是一个很微小的补充。冯康觉得,父母之所以不愿意放弃种粮,还是源于对农田的一种感情。但今后谁来接班,冯康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一个是辛苦,年轻一代吃不了这个苦了,第二个就是收益太低,一亩地收个几百块钱,一亩地的时间去务个工都不止这几个钱。”
粮价贵了,菜价也在涨,城里人要抱怨,种田人却还没得赚。有一天,要是冯康的父母也不种粮了,我们吃什么呢?苏北大米?东北大米?但关键是,如果那里的老冯也不种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