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入法,理想能否照现实进行?
大多数人持质疑态度
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年轻人多外出工作,以及探亲假期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个美好愿景的可操作性怎么样?
钟楼区人民法院法官韩炎指出,“常回家看看”是一个非常具有道德色彩的条款,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表现。不过,该条款一旦采纳会面临一个操作上的难题:怎样定义这个“常”?如果无法可操作、无法执行,则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一个好的导向,它在引起人们的群体性反思。但是,用一个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条来约束人的良知,这显然是很困难的。”
“子女孝敬父母,是道德层面的事情,常州有道德讲堂,可以从道德讲堂,从中小学、企业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去引导、提倡,潜移默化中强调。”市民政局一工作人员无奈表示,这种软性的要求如果通过立法来约束,“只能说,有比没有好。”
记者手记
近年来,年近半百的父亲嗓门越来越高,走在电梯里,震耳的手机铃声令人尴尬。聊天的时候,不时重复:“你再说一遍。”
不耐烦地指责他:“你又不认真听。”他跳脚:“我现在耳朵不好,别人说话听不太清,上了年纪各项功能在衰退!”父亲服老了,就在几年前,开玩笑管他叫“老爷子”,他立刻黑面。
父母们正在老去。他们的未来,是在养老院的阳光里放空,还是孤独地在家等着儿女的一次探望。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还没有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一些父母,已经为自己的养老做足了打算:不想麻烦子女,早先买下的10平方米小间就是日后的保姆房,好照顾逐渐老去的自己。
“不要求他们回来,忙。”是采访中,父母们最常提到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