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的做法:两代人做邻居
也许,两代人之间也需要“距离产生美”
住在一起吧,生活得束手束脚,偶尔婆媳还得嘴上过过招。各过各的吧,小家伙上学没人接送,小两口的胃不时得和地沟油来个亲密接触。不少人选择了折中的做法:住得近点。
和父母做“邻居”,红梅新村就有一片“老少户”。60幢的季阿姨家,就是新村里典型的“老少户”户型: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却正儿八经开了两扇门,有独卫的房间旁如果砌堵墙,前门的阳台再改造成厨房,就成了标标准准的一居室。季阿姨当初就很想得开:“过得好就一起住,不好就砌堵墙,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空间,我们也清净。”
“80后”杨女士,半年多前结束了和公公婆婆“同一屋檐下”的生活,转身变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她觉得有点距离感挺好:既能就近照顾老人,也有了自己的空间,至少,以前早晨抢厕所晚上抢浴室的尴尬不会再发生了。
其实,“同一屋檐下”的那段磨合期,杨女士婆媳关系处得挺好。
坐月子的时候,婆婆包揽了媳妇所有的换洗衣物,还单独烧了月餐,端到房里给她吃;杨女士工作了,拿到第一份工资给婆婆买了礼物哄老人开心,是个懂事的好儿媳。
“虽说当时处得不错,但是总归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难得碰上周末想睡个懒觉,但想着婆婆一早起床忙这忙那,自己也不好意思赖床了;以前用水不懂节制,但看到婆婆留着洗衣服的水冲厕所,自己也学着开始节约用水了。“但是住楼上楼下,这些问题就不会有。”
楼上楼下的“亲情住宅”,是杨女士先生家老屋拆迁时大家不约而同的想法,为的就是方便日后彼此照应。“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相当明智的。”杨女士说,现在的生活状态让她很有幸福感。
“白天婆婆在家,送完姐姐家的大丫头上学,就开始照顾自家的小丫头;晚上一家老小下班回家吃饭,有说有笑。”这种从“同一屋檐下”开启的这种相处模式并没有因为分家而改变。
但是,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家,小两口有时也会开瓶红酒,享受享受家庭影院;或者烛光晚餐的小浪漫小情调也不是没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