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部关系到1.85亿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常回家看看”入法,缺乏强制力的法条能否管束为人子女的孝道。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再可靠。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现实选择摆在了众多家庭面前。
全市80多万老年人的未来何去何从?记者为此在花园南村、陈渡苑、格兰艺堡小区针对家庭养老事宜向两代人各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带着老人居住仅是三分之一年轻家庭的现实状态。
居住的状态与现实的原因:
和子女住得好,老人们得很“知趣”
过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是63%受访子女的“理想生活状态”。
一位80后的新媳妇直言:“婆媳是两代人,生活习惯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冲突。而且,有了婆婆在,虽然能照顾我们,但是两人世界的那种浪漫气氛全没了,这可不是我想要的婚姻生活。”
生活习惯和三观是两代人公认的主要障碍。不过,采访中不少老年人表示,其实,两代人一同生活没有那么困难。他们的“诀窍”有些让人心酸:要知趣;尽量少提要求;少管事,多装聋作哑。
关键词:少管闲事+迁就
周末跟媳妇逛菜场,总有摊贩跟凌明棣说:“你女儿真孝顺,抢着付钱!”
凌阿姨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会计,儿媳都在银行工作。1999年老伴去世,隔年儿子怕她孤独,把她接到花园南村,一住就是12年。
“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婆媳一起过关系到谁买菜、谁烧饭、谁洗碗、谁拖地,家里的内务谁说了算。全是些琐碎的事,矛盾能不多吗?”凌阿姨说到自己的诀窍:要想和子女过安稳日子,最重要的是包容和迁就,老人还要“装聋作哑”,不能倚老卖老,一味拿大。
凌阿姨和媳妇也经历了几年的磨合期。刚开始,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就来了个大碰撞。
周末媳妇睡到九十点才起床,把凌阿姨急坏了:过了9点菜场就没新鲜菜了!小两口花钱大手大脚,动辄成百上千的标价牌看得凌阿姨心在滴血。媳妇跟儿子亲亲密密,凌阿姨有些吃醋:我生的小子这么快就被别的女人抢走了。为了迁就小孙女,不脱离大队伍,凌阿姨第一次跟着媳妇一起去西餐厅,血淋淋的五分熟牛排又把她吓晕了。
凌阿姨走的是洒脱婆婆的路线:不干涉小两口的私事;关注时事,跟媳妇有共同语言;跟媳妇“分享”儿子。媳妇对付凌阿姨的方法很简单:“糖衣炮弹”,媳妇经常拉着凌阿姨去逛街,怂恿她试衣服,看到合适的就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