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创造43%GDP 开发区成为常州经济重要增长极
日期:2009年03月12日 信息来源 : 常州日报
以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3%的地区生产总值、50%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的进出口总额和46%的税收,作为常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开发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专题特色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各地围绕“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和谐新城区”的建设目标,通过《开发区三年发展纲要》和新三年《跃升计划》的加快实施,强化载体和功能建设,提升外资规模和质量,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能力,开发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全市开发区一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4亿元、业务总收入48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亿元、实际到账外资17亿美元、基础设施投入128亿元,GDP、业务总收入接近三年前的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到账外资是三年前的2.5倍,基础设施投入超过三年前的1.5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苏南五市前列。 招商引资主阵地:我市开发区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实际到账外资、工商登记注册外资、新批协议注册外资分别占全市的76%、72%和78%,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占78%,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占82%。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我市开发区支撑全市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集聚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来,全市工业投入的75%集中在开发区,开发区制造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其中五大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产业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示范区:三年来,全市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4.6亿元,占历年投入总量的50%以上。开发区标准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规划面积566万平方米,为吸引产业配套项目和成长型项目提供了发展空间和配套服务。引进研发中心94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450多家;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54%,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基地等各类创业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市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80%以上入驻开发区。 城市现代化主推力:全市开发区形态建设、功能布局、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开发区作为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开发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招商、服务等环节上努力创新创优。各地在行政管理、融资平台、市场机制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script>
function doZoom(FontSize)
{
}
function turnPage(PageIndex)
{
}
function hiddenspscource()
{
var sps= document.getElementById("sourcecont");
if(sps.innerHTML=="")
{ //alert(sps.innerHTML);
var sps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psource");
spso.innerHTML="";
}
}
hiddenspscource();
</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