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之回顾’08篇章:攻坚克难 一路收获
日期:2009年02月17日 信息来源 : 常州日报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受了历史罕见的挑战和考验。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创新思路,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2.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4%。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增长17.2%。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11.29万亩,水稻单产和机械化种植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973.5亿元,增长22.8%,其中装备制造业达到1570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倍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330亿元,增长24.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至44.8%。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36.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7%,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提高到38%。成交额超50亿元的大市场达到7家,超百亿元的3家。软件、动漫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5亿元、9.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06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73.3亿元、187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6%、16.6%。
2、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8.2亿元,增长20.3%,其中工业投资831.5亿元,增长2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08.6亿元,增长30.8%;服务业投资606亿元,增长17.4%。进出口总额完成176.3亿美元,增长33.3%,其中出口132.4亿美元,增长34.5%;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15%、5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8.2亿元,增长24.1%。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11家央企在常增加投资,总额达到57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6391户、私营企业7842户;注册资本达1038.4亿元,增长16.9%。实际到账外资上报审核数达到22.56亿美元,增长23%。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27个,其中1亿美元左右项目10个,天合光能项目超5亿美元。 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8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新增企业“一站两中心”56家,引进或共建研发机构83家。引进海外人才338名,其中领军型创业人才83名。科教城入驻研发机构和高科技孵化企业超过100家。专利授权2536件,增长15.2%。
3、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突出。西绕城高速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线开工建设,完成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常州段拆迁任务,241、338、340省道常州段建成通车,录安洲港区一期建成开放。高架路一期竣工通车,建成晋陵南路、红梅路等跨老运河通道。新建改建运河路、东方西路、竹林北路延伸等骨架道路,扩建龙游路、县学街等次干道和支路。供水、供气、照明、环卫、污水处理等一批市政工程建成投运,北塘河枢纽等城市防洪工程开工建设。建立了数字城管新模式,13项长效管理实现数字化。完成市区13条道路和城市高架路两侧环境综合整治。城市交通管理上升为全国畅通工程A类一等水平。实施城乡绿化十大工程,新增城乡绿地4223.8公顷,国家园林城市获得授牌。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市区46条主要河道完成三年整治目标,基本达到水清标准;3条入太湖河道水质明显好转。 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估算下降6.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72%、8.7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4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298公里,疏浚县乡河道92条,完成4676个河塘清淤。建成小康家园示范村10个,364个村达到“三清一绿”,266个村达到“五化三有”。
4、改善民生取得新的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92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1元,增长12.6%。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3%。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7.5%,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卫生惠民工程全面展开。社区卫生门诊实行“六免两减”,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城镇职工医保住院个人自付比例降低到40%以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增加廉租房家庭1621户,提供经济适用房3510套。完成120条背街小巷、49.1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和2.7万平方米平屋盖修缮,对老小区近400个单元楼道进行整修。菜市场内部提升14个,原址改造3个,搬迁移建11个。提升改造中心城区公厕131座,新建39座。 公交优先继续加强。快速公交一号线建成通车,日均客运量稳定在12万人次左右,二号线开工建设。市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接近97%,居民公交出行率由12.5%上升到25%。慈善事业稳步发展,慈善基金规模达到14.34亿元,全年救助10万人次。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常州高职园区成为全省唯一示范高职教育园区,武进、金坛、溧阳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中小学省级以上优质学校比例达到53%以上,就读学生比例达到67%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普及率100%,79%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市级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38个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60%的村文化室达到省级标准,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达86%。工人文化宫等场馆改造提升后向社会开放,大剧院主体工程完工,文化传媒中心开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9项,省级12项。完成市区医院布局总体规划,二院武进阳湖医院、四院新北医院建设进展顺利,戚区医院和广化医院提升为市级医院。 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奥体中心建成开放,常州籍选手获得奥运会金牌1枚、残奥会金牌2枚,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第十三届市运会,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 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平安常州”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应急中心投入运行,建成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市”。此外,我们还取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积极支持四川抗震救灾,累计捐赠款物5.26亿元,对口援建工作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安全生产、双拥人防、人民武装、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海关国检、边防海事、邮电供电、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事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6、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政府信息全部上网公布。改进和加强了新闻发布、网上沟通制度,畅通了政府和企业、市民双向交流渠道。 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数据库、行政效能监察三网合一,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集中度由56.5%提高到71%。开展“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活动,围绕“送、减、控、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消10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可为企业减负4.6亿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530件建议和提案全部办结。 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20位,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9位,被评为全国优秀创新城市。
感谢和致意 王伟成在报告中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克难求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同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无党派及各界人士,向驻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全市公安干警,向部、省驻常单位和在常的中外投资者、科技工作者、全体务工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常州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问题和改进 王伟成在报告中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年初确定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的目标没有完成,缺了0.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不多,产业结构优化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行政机关的效能还不尽如人意,企业对我们的服务还有些意见。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