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美青年的“登沙”之路
张文杰,江苏金坛人,1987年出生,在故乡,他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高中时前往美国留学,曾入围美国州数学竞赛前50名,并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在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师学位的同时,张文杰仍潜心于中文写作。对他而言,写作就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与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坚持。
2008年5月,张文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中文小说集《登沙》,著名作家叶辛为他作序,并充分肯定了他的才华。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接受了中西文化教育的年轻人,对于人生特有的思考和感悟。
读书为乐
张文杰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曾是《经济日报》的一名记者。因为父母在上海工作,张文杰就在老家金坛由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照应。
在父母和叔叔的印象中,张文杰从小就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别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他大多是在看书。因此,张文杰的父亲每次从上海回家,都会带他去新华书店买上一大捧书。
到实验小学上学后,一名姓徐的班主任发现张文杰特别爱读书,小小年纪居然就读一些中外名著了,便十分鼓励他,经常让他把这些书带到学校,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因为张文杰的父母不在身边,徐老师还经常带他回家写作业、住夜。至今,张文杰仍打心眼里感激这位曾给予他无私关爱的老师。
“那时候,我们班主任很鼓励大家看书,三四年级时就给大家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这一类的书,后来又介绍了适合青少年读的《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后来每次上课时,都让同学给大家推介一本好书,那时候我们听说了很多书,班上掀起了争相读书的热潮,大家都以读过更多的书为荣。”在整个小学时期,张文杰就已经看完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及一些世界名著。这些儿时读过的书也为张文杰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学阶段,张文杰读完了《中国通史》,并迷上了鲁迅与莎士比亚。他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时代的风貌与社会的本质。《哈姆雷特》中“一个梦的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影子”是张文杰最喜欢的一句话。初三时,张文杰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倒影人间》,成为张文杰的新书《登沙》中最早的作品,从中隐约可以感受莎士比亚作品对张文杰的影响。
文理兼备
除了读书,张文杰的兴趣十分广泛,在实验小学读书时,他就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他的功课很好,数学尤其突出,还参加了学校的奥数班;他还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擅长吹竖笛与歌唱;他的体育、电脑也很不错,曾获得常州市计算机操作比赛一等奖;他参加常州市纪念周恩来100周年诞辰征文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小学毕业考试,张文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罗庚初中奥数班,他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初二时,父亲把他接到上海,在家附近的徐汇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名校,老校友、著名作家叶辛经常回来讲课。在上海,数学仍然是他的强项,但张文杰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同年级的学生弱很多,他开始恶补英语,从第一次考试的四十多分一下子上升到了八十多分,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约束了张文杰写作兴趣的发展,老师并不鼓励张文杰写小说。崇尚独立与自由的天性使得张文杰萌生了留美的想法。初中毕业后,张文杰直升进入徐汇中学高中部。2005年底,读完高二的张文杰拿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Dobson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留学美国的求学生涯。在异国他乡,张文杰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另一片天空。
在Dobson高中,张文杰的个性与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除选修了几门入大学的必修课之外,他还选修了一门陶艺。张文杰的陶艺作品产量是全校最高的,他还成了学校陶艺俱乐部的主席,学校里的纪念碑便是他亲手做的,每天放学他都跑去做一些瓶瓶罐罐,以至于家中吃饭的碗都是他制作的。此外,爱好体育的张文杰还加入了校足球队,因为数学优秀,老师推荐他参加了数学俱乐部。在全美数学邀请赛中,张文杰获得了全校最高分,全州应届毕业生中名列第二,并进入美国州数学竞赛前50名。
求学美国
然而,张文杰在美国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也充分体现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初到美国,张文杰一时无法适应美式英语,上课时他一个字都听不懂,但他仍坚持不报语言班(需读一年),全凭自学,努力地多听、多读、多说,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张文杰才渐渐地适应了当地的语言习惯。
美国的高中生都是选自己感兴趣的课上,顺其发展,喜欢艺术可以全部选修艺术课,喜欢体育可以全修体育内容,没有中国“班级”的概念;美国的教育是鼓励每个人要做超人,做总统,而中国则鼓励年轻人当默默奉献的螺丝钉;美国的老师也不像中国的老师,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考试、考什么内容,更不会陪你看书,随时回答你的提问。张文杰到了美国,才知道美国的高考都是自己在网上报名,没有人去提醒你。要考大学还必须选几门课,并确定一个高考参考分数线,但主要还是看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
对于张文杰这样的国际生,学校只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课程,这对于考大学自然不利,张文杰便主动要求选修大学微积分等一些较难的课程,并用自己的成绩改变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张文杰每天开部二手车去上学,顺便送母亲去买菜,因为母亲不懂英语,许多事情仍然需要张文杰自己去处理。这对于从小习惯了独立生活的张文杰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第二年,也即2006年上半年,母亲去医院检查出了癌症,这对于张文杰来说,却是极大的打击。
在给父亲的信中,张文杰写道:“人生奋斗的过程就好比是登山,我不奢望山顶有金子银子,我只希望有人能提供一把伞。”困境中的张文杰多么希望此时能有一把伞为他遮蔽风雨,但是一切还是需要靠他自己。张文杰除了学习,还定期送母亲去医院看病,承担起了一个做儿子的责任。
2006年,张文杰以全A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应届杰出毕业生称号及年度毕业生数学奖。但考大学的时候,张文杰不知道要考托福,没有托福成绩,就无法被大学录取。此时,张文杰写信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长,希望校长看在他的平时表现优秀,并为州里获得了众多荣誉的份上,能够破格录取他。张文杰的自信与表现得到了校长的肯定,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每年60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同时,张文杰又申请得到当地基金会组织Wood Scholar的资助,以补贴平时的生活费用。因为成绩优秀,张文杰还加入了美国一级荣誉生协会,每学期都获得学院奖。
关于理想
因为母亲生病,张文杰便立志攻读生物医学,学业压力很重,经常一个实验便做一下午。但只有经过四年严格的生物医学课程之后,才能报考医学院,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文杰才能去医院实习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张文杰希望以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医学知识解救更多的遭受病痛的人。
在学业之外,张文杰还经常去医院做义工,为患脑瘫的儿童翻身按摩。同时,他仍未放弃自己写作的爱好,“我很喜欢鲁迅,我希望和他一样,不仅能用手术刀医治国民身体上的疾病,还能通过文字,来医治人们心理上的疾病。”大一的时候,张文杰一有灵感,便半夜起床写作,探讨生与死,《登沙》便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
去年年底,张文杰将自己写的部分文章给父亲看,通讯员出身的父亲觉得还不错,认为或许可以集结成书。他们便投稿至上海文艺出版总社,获得肯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亲自作序。终于,今年5月,张文杰的首部作品集《登沙》问世了。
之所以用“登沙”这个自造的词做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张文杰新的人生观。“登沙”是在沙漠中攀登的意思,表示了一种痛苦、煎熬的状态,也同样包含了关于生死、希望、勇气与欺骗的哲学。这是张文杰进入大学后思想的转变,由这篇小说开始,他从以前那个灰色的、带点叛逆和愤世嫉俗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开始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层思考。
今年5月9日,张文杰放暑假回国,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实习,没几天就听说了汶川地震的消息,他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什么,通过签名售书等方式,将所得全部捐献给灾区。
初见张文杰,他剪短了头发,胡须也处理得很干净,戴着一副没有玻璃的眼镜框,一身菲利克斯太阳队13号的球衣,因为纳什是他最喜欢的球星。谈话中,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面前这位在美国读书的年轻人居然有一颗传统的中国心。在美国,张文杰仍坚持使用本名“Wenjie Zhang”,并没有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爱,不应该轻易去改变它。张文杰不喜欢美国音乐,比较喜欢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也时常上网了解国内的消息。对国内的情况十分了解,完全没有脱节的感觉。坚持中文写作,更是他不忘根本的表现。
叶辛在《登沙》一书的序中写道:“张文杰现在还在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师学位,兼修医学预科。要在这方面成为一个优秀专家,是得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钻研的……而由今天起步,成为一个杰出和出色的作家,也是需要付出人生的大量甚至全部的心血的。鱼和熊掌终难兼得。”
但是,张文杰显然有着更高的理想。“我希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虽然学业压力很大,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坚持写下去。”对于他来说,《登沙》只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金坛市侨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