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老人二十载不辍摄录金坛变迁 一位寿登耄耋的法国老人,孜孜不倦地将金坛20余载的城市变迁、民俗风貌、人物活动等记录在小小的摄录机中,积累下八盘珍贵的资料,前不久,他慷慨捐出所有光盘给金坛市档案馆,成为第一位获得金坛市档案馆颁发永久收藏证书的外国友人…… 到底是怎样的感情,支撑一个82岁的洋老头,数十年来穿梭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日前,在金坛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热情开朗的王保本。 因为爱妻子,爱上金坛 谈起缘何这么热爱金坛,老人的目光转向另一间房里卧床不起的老伴蒋秀珍。60多年前,他迎娶了这位金坛女子,从此便与美丽的江南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老的父亲是山东烟台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王老生于哈尔滨,长于上海。小小少年渐长成,20岁那年,在上海小弄堂里,他认识了干练聪明的蒋家小姐,一见倾心,随即展开猛烈追求。但蒋秀珍的家人顾忌“王先生是外国人”,反对他们在一起,王保本苦苦相求未果,为表真情,他跳入了寒冬腊月的黄浦江中,继而湿漉漉地出现在蒋家,蒋家人见他如此痴情,终于点头。 蒋秀珍是金坛人,对故土深深眷恋。此后,爱妻经常回忆关于这个宁静而安逸的城市的点点滴滴,王保本一一记在心里,渐渐地,他也将那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1949年1月,迫于当时形势,王保本与蒋秀珍辗转到了台湾,因为懂航海技术,王保本当上了海员。过了几年,夫妻两人又前往法国,王保本加入了法国国籍。在法国30余年里,王保本供职于一家渔业公司,常年周转于全球各国。公司上下都知道,保本有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带着妻子。上世纪80年代末,王老临近退休时,两人粗略一算,恩爱的足迹已经遍涉一百多个国家了。 夙愿终得圆 漂泊在外的日子里,虽然看遍了各地风景,但时常萦绕在蒋秀珍心里的,始终是金坛的一草一木。对于蒋秀珍的金坛情结,爱妻心切的王保本很支持。能再回到金坛看一看,成了两人共同的期望。 改革开放后,蒋秀珍与家乡亲人取得联系,踏上了归家路。故乡的土,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所有这些,让蒋秀珍泪如泉涌。从此以后,夫妻俩每年都回金坛度假一个月左右。此间,他们默默捐钱捐物,为金坛建设尽一己之力。 为展示家乡,摄制资料 彼时,遥远的东方对许多西方人而言,依旧神秘,每每度假结束回到法国,朋友、同事都会好奇地询问王保本,“中国现在发展得如何?”“你太太念念不忘的金坛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王保本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介绍,可有人质疑,“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更为了向别人展示美丽的金坛,1984年那年再回来时,王保本带来了摄录机。他骑着摩托车、老伴拎着DV摄像机,两人在城里城外转悠,记录下这个小城的点滴。慢慢地,周边溧阳、宜兴乃至更远的无锡等地都去过。那个年代,有DV机的人少之又少,用机器有意识地记录风土人情,更是十分罕见。20多年来,仅机器就换了近十台,从肩扛手提,到握于掌中的迷你机。这些年来,每次回法国,王老都会将新拍的图像播放给法国朋友们观看,朋友们直夸:“中国发展真快,金坛真漂亮。” 上世纪90年代初,老两口索性在金坛买了房子,就此长住下来。从那时起,将镜头对准这个城市已经成为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家里的柜中摆满了数码录像带,每当有客人上门,他都会自豪地宣布,金坛这20多年间的变化都被我拍下来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金坛市档案馆副馆长蔡俊知道了王保本,出于职业的敏感,他特意拜访了老人。画面出现,一些早已告别人们的景象跃然于眼前,镜头中的人与事,清晰地印着时代的烙印。蔡俊十分激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金坛的影像资料处于空白,王老保留的带子十分珍贵。没等他开口,早已看出其来意的王保本很慷慨地表示,将数码录像带无偿送给档案馆,对老伴的这个决定蒋秀珍也很支持。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剪辑,近日,这些资料被整理成一盘时长一小时的DVD,被金坛档案馆永久收藏。 拿到刻录好的DVD,王保本夫妇非常开心。现在,逢到风和日丽的日子,王老都会举着摄像机,走上街头…… 金坛侨联特约记者 施志霞 沈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