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日食的归侨科学家汤克云 汤克云1947年出生,江苏金坛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81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1994-1999年任地磁与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主任,现任WDC-D地球物理学科中心主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H委员会中国代表,国际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学科代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国际工作委员会委员。 汤克云主要从事地球磁场与空间电磁环境的探测研究,承担过几个国家基金委研究项目,目前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极区磁层电离层耦合与极光动力学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23周峰期太阳活动及近地空间效应》专家组成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八五”国家攻关项目《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该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特等奖。负责了二炮《人工诱发源电流测量设备》的研制,主持了航天总公司《地球磁场对导弹轨道的影响》的研究。获中国专利五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业绩录。 近年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了国际诸多科学家和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发生日全食前后,地球上的重力仪数据会出现突然的降低。然而,依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用在一定范围内物体的重力变化理论将很难解释该现象。 事实上,从195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发觉日全食发生时地球重力会有异常变化。1970年代末,中科院原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国外一物理学家Alis于1954、1959年两次实验,发觉日全食前后地球重力会有异常变化现象。1979年,该所进行过一次日全食观测重力实验,但当时并未观测到异常动态。1980年2月16日,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近百位科学家来到云南昆明,再次探索日全食期间的“神秘力量”。但由于误差过大,此次观测又是无果而终。1995年,印度科学家首次实地观测到,日全食发生期间,重力仪出现了12个微加(重力度量单位)的“重力低谷”。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直到1997年3月9日,机遇终于降临———我国漠河地区将观测到日食。中国的100余名科研人员奔赴现场,汤克云就是此次漠河日全食中国观测协调组的副组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汤克云说:“最主要的仪器———重力仪只有两台,到现场后还坏了一台。配套设备只有简易的打印机,经费只有15万元人民币,而国外同规模经费比我国高出10多倍。那里堪称冰天雪地,白天零下20℃、夜晚零下30℃,保温条件差,但最要命的是洗涤和如厕问题:14天没有冲浴,男女共用一个棚架式厕所。”经过14个昼夜的奋战,奇迹终于出现了:此次观测中,我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发现4-5个微加的“重力双谷”。事后,同行的日本九州大学专家不无赞叹地说:“长这么大,从未吃过这样的苦,中国人真了不起!”该发现在全球引起了巨大震动。 2001年6月21日,非洲大陆出现日全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包括汤克云在内的6位中国科学家亲赴赞比亚,就此“重力异常现象”再次勘测。从17日晚到23日早晨,四台仪器昼夜运作,对日全食前后的重力和磁场变化作了全程跟踪记录,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汤克云说:“初步的数据分析表明,几天来各种仪器工作正常,数据可靠。从数据记录的角度来看,这次获得的数据质量比观测漠河日全食时得到的重力记录还要好。”2002年12月4日澳洲再次出现日全食,汤克云又率领科考队飞赴澳大利亚,对日全食期间重力场的变化进行实测,分析日全食前后地球上重力仪器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了解造成重力丢失奇异现象的原因。 汤克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自然现象的微小异常往往让科学家不得安宁,一直要获得圆满的解释为止。中国科学家几次组队,追逐日食,精心测量,意在破解阿莱之谜。”多年来,从云南到漠河,从漠河到非洲,从非洲到澳洲,汤克云和这支“追日之旅”就这样四处捕捉着转瞬即逝的重力异常现象。究竟万有引力学说和广义相对论是否需要修正?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江苏常州金坛市侨联供稿 200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