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乡贤美德 育家乡后人
--侨眷王双林的故事
今年4月,一本12万字的《段玉裁》将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段玉裁,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学家,朴学宗师,他所撰《说文解字注》被后世研究文字的学者奉为圭臬。)写这本书的,不是什么训诂学研究者,也不是什么传记作家,而是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普通侨眷。他,就是王双林。除了这本《段玉裁》,王双林在1990年代还编写了电视剧本《华罗庚》。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是他身患癌症,在胃被切除了3/4后,才开始完成这些的。对一般人来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为什么这么做?又是什么驱动着他这么做?这位做过30多年宣教工作的老侨眷告诉我们:“段玉裁、华罗庚这样的杰出人物不仅是我们金坛人的骄傲,更应该是我们金坛人学习的榜样,所以我要宣传他们,为后人留一点精神食粮。当然,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但我有的是毅力和信念!”
1925年,王双林出生于金坛西岗镇东岗村的一户普通农家。由于家境困难,他直到8岁那年才进私塾读书。未几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侵占金坛,狼烟四起,许多学校被迫停办,王双林也只好回家。1941年,西岗小学复校,16岁的王双林重返校园,插入五年级续读。抗日战争结束后,他读完初中,只上了一年高中,又因经济窘迫,辍学在家。
1947年,金坛师范学校成立,实行免费读书。一心求学的王双林没有放过这次机会,他顺利地考入中师班。几番辍学,令王双林十分珍惜自己的读书机会,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积极上进,深得师生们的赞赏。而且,凭着出色的表现,王双林不仅成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还当选为金坛学生联合会的主席,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又被选为苏南地区的人民代表。
1950年,王双林师范毕业。由于当时工农兵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王双林就被分配到金坛宣传部的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做老师。其后,他参加过土改工作,当过政府秘书,做过宣传干事,还在党校任过职。王双林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因此被人誉作“老黄牛”。此时,他的前途看起来也十分坦荡,不料,“文革”开始后,因为父亲被人诬陷做过“伪保长”,王双林也深受牵连,被发配下乡“改造”了四年。直到1972年,父亲的问题查清后,他才被调回城里,重新启用,并先后在文教和宣传部门任职。
1985年,正好是段玉裁诞辰2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训诂学的一代宗师,中国训诂研究会在金坛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建成了段玉裁纪念馆。当时,在宣传部门工作的王双林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筹备和安排。在此过程中,王双林接触了许多关于段玉裁的资料,他觉得这位段老夫子,无论是为人、为官,还是为学,都堪称楷模,但他并没有发现一部完整记录段玉裁生平的传记。于是,他便有了一个想法:为段老夫子立传!
然而,一场大病却打乱了王双林的计划。就在这年,准备退休的他被查出患有胃癌。随即,去上海做了手术,整个胃被切除了3/4。此后,虚弱的身体让王双林不得不放弃为段老夫子立传的念头。
手术后的王双林,身体慢慢恢复,有精力时,他还会和别人在一起打打牌。但不久,他又觉得这样过日子有点空虚,经历了这场大病,他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那段时间,王双林经常到家门口的华罗庚公园散步,到里面的华罗庚纪念馆浏览浏览。时间长了,他的脑子里又开始有了想法。因为在1980年代,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不过却是浙江电视台投拍的,一点金坛味都没有。外人看了也许没什么,但金坛人怎么看怎么别扭。王双林到底是从事了多年宣教工作的老干部,他当时就想,华罗庚是我们金坛人,应该由我们金坛人来反映他,才更能表现出我们金坛人的形象,教育家乡后辈们努力奋进。
于是,从1990年开始,王双林着手搜集华罗庚的资料。因为自己没有写过剧本,王双林便专门整理了最能反映华罗庚精神的生动事迹,编写成册。这也是一件非常费力费时的工作,尤其对一位动过胃切除手术的老人来说,他不能吃米饭,只能喝米糊粥,甚至吃面条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吸。因此,王双林在美国的女儿女婿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都不赞成他这么做。
可王双林并不理会,他固执地做自己的事。材料弄好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寄给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剧作家梁延靖。梁延靖看到后回信表示,虽然材料还没有达到剧本的要求,但事迹很感人生动,可以考虑拍摄。此后,梁延靖还先后两次来金坛,和王双林商讨改编剧本的事。很快,一个4集的电视剧本《华罗庚》在他们的努力下完成了。后来,经过梁延靖的四处周旋,一家上海的大企业也愿意投资拍摄这部片子,准备作为一个全国的年度重头戏推出。
就在王双林准备和上海方面签订合同之时,省里也得知后,立刻表示,华罗庚不仅是金坛的,也是江苏的,应该让江苏人来拍他。权衡再三,王双林还是把剧本交给了江苏电视台,随后他就和老伴去美国探亲疗养了。1997年,这部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过因为投入低,制作水准一般,被安排到了晚间11点档。这是王双林至今都感到遗憾的:“也许,如果当初交给上海拍,有资金的保证,水准会更高一点。”
1999年,王双林和老伴从美国回来后,觉得自己身体恢复得不错,他又开始琢磨十几年的那个念头:为段老夫子立传。因为,这是一个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的人物。
然而,为段玉裁立传难度远胜于编华罗庚的剧本。因为当时,并没有系统的段玉裁的资料,只有一些零星的材料,整个搜集过程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而且还要写成书,王双林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但王双林还是那句话:“我有的就是毅力!”为了清静,王双林都在自家院里搭建的小屋里整理资料、写稿子。他动了手术后一直是少吃多餐,但他一钻进去,就什么都忘了。点心热了好几回,家人催了好几遍,他都不理。为此,他的老伴没少和他拌嘴。
到了2002年底,《段玉裁》完稿。这时,他心里反而七上八下,自己的书是不是够到出版的水平?他找到了晓庄学院的中文系教授赵航,请他指正。赵航教授是中国训诂学会会员,1985年金坛举办段玉裁诞辰250周年纪念大会时,王双林曾和他有过接触。
赵航看过书稿后,欣喜地说,这是一本已经达到出版水平的书稿,而且内容十分有意义。赵航不但帮助修改书稿,还帮助联系出版社。
终于王双林的《段玉裁》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在4月底出版发行。更让王双林欣喜的是,这本书还在江苏训诂学会5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发放。
其实,对王双林来说,能不能出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做的事情要有意义。虽然,完成了《段玉裁》后,王双林在美国的女儿女婿一再表示,说什么也不能让老父亲再写什么书稿了。但王双林心里面却已经开始盘算着另外的写作计划了。
金坛侨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