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不息的凤凰——吴息凤
2003年8月,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一篇以来自中国的留美学者、德州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流行病系副教授吴息凤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端粒功能紊乱:潜在的癌症预测因子”受到国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论文由于其立论前瞻,方法新颖,结论意义深远而在国际生物医学界引起轰动,哈佛大学端粒研究权威罗纳得·狄平候博士称该论文为“令人惊诧的研究”。 出生在江苏金坛直溪镇的吴息凤,从小就聪明过人,1979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5年寒窗,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她又顺利地进入浙江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医学科学院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吴息凤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于是,1990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在法国工业环境分析研究所从事研究助理工作。1992年,又随丈夫前往美国,进入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承著名流行病学专家Margaret R·Spitz博士及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徐道觉。 刚到美国的吴息凤语言不通,但在丈夫的悉心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半年以后,成绩就赶上来了。她仅用两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一般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医学博士课程和研究项目,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后受聘到全美排名第一位的安德森肿瘤中心从事分子流行病研究,并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从助教升为终身教授。Spitz教授对她的评价是:我从来没有带过这么好的学生! 吴息凤从事的研究是医学科学最前沿的分子流行病学,其中涵盖了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她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在近15年来才得到特别的关注,也成了这个领域里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吴息凤通过多渠道研究人和癌症的关系,包括人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与癌症的联系,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寻找更准确的预防癌症的途径。 由于端粒和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的机制及癌症的起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该领域的研究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吴息凤发现,虽然端粒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但是同样年龄的人的端粒的长短相差悬殊。这种现象提示,端粒的长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遗传性的。因此,她率先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假设:那些生来端粒短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会大于天生端粒长的人,因为前者更容易发生染色体和基因组紊乱。吴息凤博士的研究围绕这个假设进行,并逐渐为该假设提供了越来越有利的证据。 吴息凤和她的助手采集了4种与吸烟相关的癌症病人的外周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这4种与吸烟相关的癌症是:头颈癌、膀胱癌、肺癌和肾癌。利用这些细胞,吴博士和她的助手们检测了每个病人的端粒长度,并与正常人的端粒长度做了比对。统计结果表明,癌症病人的平均端粒长度显著低于正常人的端粒长度,而且端粒越短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越高。此外,他们还发现其他因素,诸如年龄、性别、吸烟与否等也会影响端粒长短与患癌症的几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吸烟的人,如果其端粒又短,那么,他患癌症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不吸烟而端粒短,或者吸烟但端粒长的人。这一发现使整个癌症研究界一片哗然,并将给今后的癌症研究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自从到了德州大学,吴息凤在研究领域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她为人谦和,但工作起来富有韧劲,在研究上更是敢于创新。不懈的研究和斐然的成绩使她迅速崛起为癌症分子流行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其间吴息凤共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获得数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将自己的实验室发展成为全中心最大的实验室之一。她应邀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作了数十次专题讲座。她出色的成绩也引来一批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加入到她的研究行列。2002年,吴息凤荣获安德森肿瘤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奖。该奖项是安德森肿瘤中心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德森癌症中心董事会主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亲自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 吴息凤以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真诚地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发挥作用。她积极参与中国CDC的建设工作,也积极为母校———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同安德森肿瘤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牵线搭桥。她希望能够在为祖国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为祖国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息凤,从茅山老区飞出的金凤凰,家乡人民衷心祝愿她在世界医学高峰上不断飞腾!
金坛市侨联供稿 2005.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