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出台,温暖的孝心有必要标准化吗? |
发布日期:2012-08-24 |
热议篇 将“孝”标准化究竟有没有价值? 调查显示:六成认可其出发点,四成认为是在“作秀” 将“孝”标准化究竟有没有价值?为此,记者在几所小区内做了调查。六成受访者表示,这种做法出发点不错,就是不太具有操作性。而四成受访者则表示,标准不接地气,有“作秀”之嫌。 一位受访者说出了不少子女的心声:迟滞“常回家看看”脚步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有各种现实的阻隔。工作压力、假期缩水,让打拼的“白领”们有家难回,也无法安心尽孝。 看看那些备受争议的标准: 常回家看看,戳中了“南漂”者的痛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新标准第一条,就让漂泊在外的子女们纷纷中枪。 “白骨精”郭书是常州媳妇,就职于新北区一家外企,老家在泰州,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被我放鸽子最多的人,可能是我老妈。”高强度工作,还要料理好小家,让她常有分身无术之感。说好要回家,有时日子临近了,又突然要加班。 时间长了,郭妈不再发“回来看看”之类的短信,改发“妈妈今天烧了XX菜”。加班饿得胸贴背,看到短信,郭书恨不能飞车回去。可想到手头没完没了的工作,只好又作罢了。 (小标)给父母做饭?下馆子不是吃得更舒服? 新标准第四条:建议给父母做饭。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年轻夫妻,在小家,手脚勤快;回到老家,就掼摊了。 “回爸妈家最大的好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29岁的李芸芸学校上班,朝九晚五。回到老爸老妈家,芸芸就是大小姐。老两口才厨房里忙活半天,看到女儿胃口大开,特有成就感。 “一周五天带着好员工的面具,太累了。爸妈家是我的自留地。”在芸芸看来,自己每次回家都给爸妈买衣服、吃的、保健品,也陪二老唠嗑,用不着给父母做饭。“不给父母做饭就不孝啦?是不是太夸张了!我宁愿带他们下馆子,吃得更舒服点。” |
主办单位:常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B3号楼
电话:0519-8568383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