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新“24孝”出台,温暖的孝心有必要标准化吗?
发布日期:2012-08-24
正方:对应当前社会现实,出发点在于触动子女孝心反方:给“孝”上纲上线,难以切合每个家庭的实际
“孝”成为当季热点话题。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均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日前,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等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同样引发热议。不少市民认为,孝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一刀切列出24项标准,把温暖的“孝心”变成了冷冰冰的条文。
背景篇
父母们一天天变老,独一代子女的“孝”有些缺失
关键词1:空巢的老人
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问题前所未有的突出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日前,北京大学发布调研报告,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超13%。
在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有73.4万,占总人口的20.2%。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成了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龙船浜新村是个老小区,阳台上晒着的老式汗衫、睡裤,竹编篮里晾着的干面,都暗示着主人的年龄。
赵阿姨有几个月没见到儿子了,儿子在外地有份体面工作,就是忙。偶尔打个电话,话题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家里好不好,工作好不好,身体好不好……她一辈子好强,一句“回来看看”很难出口。
“这个家空荡荡的,烧一个人的饭菜,也没劲……”和赵阿姨做伴的是邻居家居阿姨。有时,两人会搭伙买菜、吃饭。
赵阿姨是虎妈,从小教育儿子,男孩子要独立,不能婆婆妈妈。等儿子遂了她的愿,她隐隐又有些后悔,她希望他能够,对数月才能见一面的母亲撒撒娇。
居阿姨想得通透:“随便过过,能有多少年啊!”
龙船浜新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和赵阿姨一样的空巢家庭还有几十户。
关键词2:子女的压力
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子女面对4个或4个以上的老人
茭莆巷的老常州季婆婆还记得:过去,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家里的女孩子成家出门后,男孩子才能留在祖屋。即便是分家,兄弟几个也还是在附近盖房子,共同赡养老人。而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却是一对多的养老,也就是说,两个年轻人可能要负责4个或者4个以上的老人,跟过去完全相反。
老龄办负责人指出,新的“24孝”正是针对这一现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年轻人不再能像过去一样,可以承欢膝下。细细梳理24项条目,不难发现,其中一大半都有个基本前提:有时间、有机会和父母在一起。
新版“24孝”,从“教父母学会上网”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从“为父母购买保险”到“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时代在变迁,表达方式也需要不断变化。尽管标准见仁见智,但与“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旧24孝”相比,是一种创新和进步。
“‘24孝’的实施难度不小,但能够引起子女的反思,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3:独一代的孝心
在宠爱中长大的独一代,到了关心别人的时候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孩子成了两个家庭的宝,在呵护中长大,“独一代”的特征渐渐显露。比起父辈,“独一代”们更为自我,生活能力也相对差一点。啃老、拼爹,苹果三件套,类似负面报道屡见报端。
“我不放心让女儿独立,因为独立就意味着承担风险。”一位父亲开玩笑,称自己宁愿被啃老,也不愿变成失独老人。这边是父母、老人的全力呵护,那边是子女的习以为常。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杨春华认为,当下社会,“孝”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新24孝”的提出,其实正说明目前社会孝心存在缺失,传统的“孝道”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在蜕变、消失。
过去,一个家庭往往有四五个孩子,父母的爱需要分配。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独子无条件享受上辈人的爱和包容,无需付出。“对父母付出,才能让孩子学会什么是‘孝’。”
杨春华说,“这件事情本身是有意义的,更多在于呼吁。至于孝顺,不一定要拘泥于‘24孝’,而是要多站在老人的立场,为老人着想,让他们感觉到温暖,这才是核心和本质。”
 

主办单位:常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B3号楼

电话:0519-8568383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7

苏ICP备05003616号-2